跳出“九环”看“九环”
----新加坡CMAI公司黄佰坚先生谈中国化纤及咨询业

2003中国杭州化纤论坛期间,本网记者就中国化纤行业的一些现状采访了新加坡CMAI咨询公司的亚洲合纤部经理黄百坚先生,让我们看看国外咨询界人士对国内化纤纺织及咨询业的看法,"圈外"人士说的难免有失偏颇,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一种旁观者的想法,不妨一听。
:您这次报告谈的是在WTO机制下中国的聚酯涤纶业,那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们新加坡的化纤纺织业发展情况?
:新加坡化纤纺织业基本上已经逐渐在没落了。主要是在过去10年前因为配额的关系,所以导致新加坡有一些纺织厂,不管是台商的也好或者是其它地方的下游的成衣厂也好也有把纺织厂移到新加坡去的,但新加坡人工成本比较高,所以纺织业在萎缩,它目前的做法是把纺织业生产基地移到附近的印尼等外面去,它利用新加坡的配额然后出口到美国等地,有些部分在印尼生产也可以利用印尼的配额,所以新加坡基本上没有什么纺织业了。但倒是有一些做纺织的贸易商比较活跃,因为新加坡基本上是东南亚的一个中心,可从东南亚寻找相关的货源,可以卖到美国和基它地方去,它是一个贸易中转站,基本上生产基地角色已经不存在了。

:生产放外面,是作品牌运作吗?
:国内也在谈品牌运作,实际上品牌运作是一个很长远的目标,讲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需要花大笔的资金去打这个路子投入广告运作。品牌运作本身还有很多的问题,不是光投入资金,像欧洲那些知名品牌,其实它有很多流行的背景在里面。

:新加坡这块纺织贸易的规模如何?
:这块规模倒是不大,有一些主要是满足国内的需求,有一部分做转口,基本上跟美国的配额有关,美国有一定的配额,应用印尼的生产基地做一些转口贸易。这一点他们要跟美国去协商,比如说生产基地设在印尼,他要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工,从新加坡出口,要取得美国的同意说可以用新加坡的配额,基本上新加坡的配额是用不完的。

:黄先生在聚酯市场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前段时间原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国内一些化纤厂开工率因此下降,你们作为"圈外人士"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
:我们主要是看供需的情况,供需不只是国内的供需,还牵涉到全球的供需,因为全球对化纤需求的成长是大致保持稳定的,比如整个世界纤维年成长率大概是3%,大陆这边也好,国内纤维的增长基本上不能超过或违反全球的成长趋势,你成长多一点就会取代掉其它国家的,比如说2001年中国聚酯纤维成长已经超过全球的总成长,表示说其它国家在衰退,等于说中国占掉其它国家的份额。当然整个趋势来讲,市场的供需应该达到平衡,这时价格才会稳定。目前因为中国国内扩充的速度太快,这种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这个只是供需失衡调整的一种情况,它跟原料的价格是有关联的,因为国内很大一部分纤维是消耗在国内的,但国内的购买力增长并不是那么高,对布和成衣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这也限制了原料上涨的速度,这次原料价格上涨基本上是供需的推动,PX趋紧,EG也是全球供应趋紧,所以导致价格的高涨,但还是会回到一个平衡点的,比方说大陆这边能够减产的话,把供需拉回到一个供需平衡面,市场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这只是一个暂时现象,我们不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大陆大概从1999、2000年那时候就因为限制配额的措施,进口批文的措施,导致进口量受限制,所以国内的聚酯业获利情况会相当的好,导致这几年扩充的很多,扩充了很多总是会产生供过于求的情况,市场一定会找到他自己的平衡点的,不可能说一个市场会一直坏下去,减产到某一个程度自然会找一个平衡点,未来几年内我们认为高价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不管怎么样PTA、EG的价格会维持一个高位,下游所用的原料未来两年内供应都会趋于紧张。

:黄先生你们是搞中长期研究的,从你们研究的结果来看,你们觉得中国未来的化纤业会怎么走?
:我们认为发展有一个过渡时期,几年前跟其它国家的化纤业人士说中国的聚酯业没有竞争力大家都会相信的,比如说在2000年之前讲这个话大家会相信。大家认为中国的化纤聚酯产业的规模很小、都是一些国营企业,生产成本很高。韩国、台湾、东南亚那边的厂家都认为中国的聚酯产业没有多大的竞争力。但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的扩充来讲,大概是发展聚酯产业必经的路,台湾、韩国以前都经历过这个路,大肆扩充以后产能过剩,优胜劣汰,淘汰过程是没办法避免的,像台湾现在每家聚酯厂商都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经过一番的淘汰之后。中国未来这一两年会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过程,会淘汰一部分竞争力比较差的,留下一些竞争力比较好的企业,对厂商来讲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利润压缩才会把一些竞争力差的淘汰掉。这是个没办法避免的过程。大家都说聚酯产业慢慢的成长,竞争力慢慢的提升,这很难达到,大家都大肆的扩充。

: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得到升华,你们觉得这个过程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我们当时觉得未来两年是最痛苦的时间,那再过来就要看整个大陆后续聚酯大的项目情况了,到目前来讲,这一两年利润会相当的微薄,可能会处在亏损的状况之下,应该会压抑一些厂,其原先的一些项目计划就可能会取消掉。但是目前大陆在聚酯方面的投资不是很理性的,我觉得很多只是求量,在重复建设。假如光要把公司的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如果这样考虑的话,可能痛苦的过程会更长一点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市场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的,不可能说一再痛苦下去,而一再有人扩充,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想在未来一两年里,这种情况会让很多人明白这一点,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再去搞扩充了。比方说一两年都处在亏损状况下的话,是没有人会愿意去搞的。因为从这个产业来讲,大陆现在走的路大概是台湾7、8年前走过的路,而台湾7、8年前走过的路是日本10多年前走过的路。

:你认为这样的路是不是一定要走呢,有没有其它的捷径可避免这个过程呢?
:基本上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你要发展这个产业必须要经过这个阶段,就是因为1999、2000年有很好的利润它才会促进这么蓬勃发展的。1999、2000年讲起来也是政府的干与,当时也是保护国内产业,我觉得不管是哪个产业最好是让他自己去淘汰才能达到他的效果。因为大陆目前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就是成本比较低,还有就是聚酯产业的这些老板和员工们都比较勤奋,这是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有这个优势就可以支撑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了,在未来就可以占掉韩国和台湾的一些份额,这是没办法避免的。在成长幅度方面,今年明年还会很快的增长,但慢慢会趋缓下来。因为再过来就是抢其它国家的份额,你国内的需求不可能去支撑这么高的成长,到了那个阶段聚酯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因为一个市场饱和以后,竞争会更加激烈。

:黄先生的观点是任其自然?
:市场总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亏钱的生意不会有人做的,市场就是这样子,好的时候大家都赚很多钱,大家都抢着投资,然后产能过剩,利润下降,价格下跌,没有人投资,过了几年之后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又上去了,我想这个现象已经没有办法避免了。

:我们觉得你的观点是个特别市场经济的理念,现在国内一些行业协会搞一些限产保价,你对此是怎么看的?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进行行业自律,还是让它自由竞争?
:限产保价在理论上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在欧美国家也有类似限产保价的做法,但不是说他们限产保价由谁出来领导而且出来一个联盟,而是说欧美各国限产保价的厂商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他只要降一定的产量,价格可以维持住甚至会高一点,效益可能会比不限产要好一点,这也是他们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市场经验慢慢得来的。以台湾来讲,台湾限产保价大概讲了三四年了,到最后才慢慢有成效出来,因为厂商知道他该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开工率。开始的限产保价是怎么整的呢?他们有一个联盟,老板们在开会,说大家都减10%,但回去以后没有人减,某个厂家会看其它厂家有没有减产,然后再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最后协会成立一个检查小组,去厂里真得把厂封起来,但检查小组走了以后工厂又开了起来,所以效果基本是零。每一个人都一样聪明,所以限产保价尤其是在大陆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每家公司的策略都不一样,每家公司老板想的都不一样,很难达成共识,比如PTA价格,说几家联合起来,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每家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他的财务结构不一样,因此很难达成共识,在非常非常困难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聚在一起,市场稍微好转后它就散掉了。所以限产保价是个好观念,但应该让市场自己去学这个经验。比如说月初就该减,但现在还在观望,减的幅度不大,只有让他自己去体会,经历痛苦,然后知道怎样做。每家厂的产能规模都不一样,小聚酯还可以减,但大聚酯没办法减很多,因此无法达成共识,只有让市场自己去消化。

:目前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介入化纤行业,你觉得民营企业是否比国营企业发展的好或者说谁会胜出呢?
:未来几年民营企业会更有竞争力,因为在全球来讲国营企业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因为国营企业有很多的包袱,而且有一些功利的心态,我觉得这些是很难改变的。民营企业都是看老板的想法,民营企业老板都很精,都抓得很紧,上行下效,都看老板的作风,民营企业成本观念比较强,所以竞争力会比较强,但短期很难讲。国营企业管理会比较好一些,民营企业主要还是以成本为导向,从未来看,管理这方面要提升不是困难的事情。

:黄先生还是很看重民营企业这个市场。
:民营企业市场灵敏度方面会更好一些,他们更投入一些,民营企业一开始的时候老板是兼管采购业务的,这是有关公司成本最大的一个部分,那他最后要把这部分转给业务经理人身上去,但在初期掌管采购业务,老板们就会对市场非常敏感,在决策方面会比国营企业要快很多,但国营企业这两年有几家公司也是在改善的,像仪征化纤,内部有一股危机意识,这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因为你有危机意识才会有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在国营企业这一点是比较难得的,但有一些包袱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

:按照黄先生的观点,政府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该干预
:国营企业要是顺其自然的话,那么全球的国营企业都是同样的结果,除非一些国家保护的国营企业会有一些竞争力。

:黄先生,我们会议与你们CMAI的石化会议有什么差别?
:我想也是大陆聚酯业到了一定的规模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参会。其实海外一些代表来参加也看出你的经济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五年前你要办这样的会议,海外可能没有人会来,国内参加的人也会比较少。现在这个大环境逼着大家坐到一起来探讨。当然整体来讲已经办得非常好了,每年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就比较成功了,很多人觉得你们这种方式是可以接受的。CMAI石化会议主要是由我们自己来讲的,有时候会请一两个外面的来讲一下,一般找市场方面有代表性的,大部分由我们自己来讲。所以与你们有很大的差别就是你们请外面的人来讲,自己也讲一部分,你们资料比较完整了,我是觉得比较满意的。好像会场提问的人不是太多,国外人喜欢问一点问题。在亚洲的会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这是个民族习惯。

:全球咨询业包括原油、石化、化纤到下游纺织成衣,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
:我想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人,因为信息都要经过人脑的分析和判断,电脑不可能做这些事情;另一方面,还需要作一些对比,外行人无法知道这里面的意思。也要看侧重点,像PLATTS是做即时咨询的,让一些小姐去问一些价格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产业背景。如果需要分析背后的原因还是要具有产业背景。最重要的还是人。咨询业在国际上竞争蛮激烈的,除中国这几年蓬勃发展,厂商数目有增加之外,其它各国的厂商数目都没有什么变动,大家在争夺有限的客户,竞争会比较激烈一点。各家也在延伸自己信息的面,因此会出现领域重叠,这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人。能找到好的顾问非常重要。

:欧美行业内的生产商对信息是什么样的观念?
:欧美厂商对这方面非常关注,他们不看短期的,主要看中长期的,他们现货做的很少。

:贸易商这一块呢?
:贸易商自从97、9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贸易商从事的现货交易也很少了,而且模式更固定。他们需要一些资讯。贸易商也是半个竞争对手,因为他们也提供很多资讯给他的客户。这些贸易商大部分又是我们的客户。(陈均显、潘永柱)